新闻
首页 >  新闻
中国人民大学:青春向党书写新路答卷

2023-07-14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得到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

建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创办新型高等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典范和缩影。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image009.png


她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走过86载峥嵘岁月,她被誉为“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她就是中国人民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和重视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情况。2017年10月3日,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2022年4月25日,五四青年节前夕,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勉励同学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

嘱托声声入耳,前行力量倍增。一年多来,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上勇往直前。

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

6月,正值毕业季,鲜花盛开,树影婆娑。记者走进中国人民大学,三三两两的毕业生身着以人大红为底色的新版学位服,在红砖红墙的明德楼前拍照留念,欢声笑语,青春洋溢。

明德广场上竖立着一张巨大的火车票,从延安站开往中国人民大学站,最终驶向前程似锦站,这是人民大学对毕业学子们的殷切期盼。

记者发现,6月初刚刚亮相的新版学位服,处处是巧思。红色的学位袍衣身颜色,代表人民大学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诞生;袖口绣制了宝塔山、延河水图案,代表人民大学从延安一路走来;门襟处华丽的“1937”刺绣,代表人民大学于1937年建校,新版学位服融入了人民大学的历史变迁和红色基因。

中国人民大学校史展设立于学校博物馆内,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人民大学的历史沿革、建设发展等情况。

跟随总书记的足迹,记者来到人民大学博物馆前,树影中的白色建筑透露着庄严肃穆。大师墙、校歌、校训以及校史展内的一件件档案、一幅幅老照片,掀开了那段珍藏86载的红色校史。

1937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办陕北公学,而这正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来自全国各地、海外华侨华人中的许多青年纷纷涌向延安。博物馆副馆长刘春荣把记者带到了一张老照片前,照片中是19岁的印尼华侨孔迈,照片背面写着“妈,把我献给祖国吧”,稚嫩的脸庞上目光坚毅。

当年,陕北公学办学条件艰苦,既没有充足的粮食,也没有像样的教室和宿舍,学生们一边上课,一边还要挖窑洞、筑讲台、修操场。陕北公学办学两年,培养出6000多名学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陕北公学等四校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从延安奔赴华北。师生们没有固定的教室,辗转阜平、张家口等地,白天行军,休息时在树林中就地上课。1948年,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办学时间虽短,却培养了各类干部近2万名。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从“战火中的大学”到“解放区最高学府”,中国人民大学从延河之畔一路走来,红色基因与优良传统传承不息,成为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历史进程的缩影。

时间来到2022年4月25日,带着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人大校园,高度肯定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荣革命传统和鲜明红色基因,他叮嘱:“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一定要把这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这块重要阵地。”

当总书记离开学校时,2021级哲学院学生何欣是道路两旁欢送队伍中的一员。“参观校史展,让我身临其境去学习校史,更深刻地理解校史,让我感受到党对教育事业付出的心血。未来,我不仅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博物馆的灯光照在何欣脸上,她的眼睛里闪耀着光芒。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精神品格”关键是要守住学校的“根”和“魂”。这一年,中国人民大学在传承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上下足功夫。

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大厅,“吴玉章生平展”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吴玉章是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一生为党的事业、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奋斗不息,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面不朽旗帜。

为了更好地展示吴玉章老校长的光辉一生,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吴玉章老校长的4位亲属吴本立、吴本渊、吴本浔、吴本蓉将保存了几十年的287件革命文物和珍贵实物捐给学校,让它们回到了人大的“家”。博物馆馆长李贞实说:“这一年,人大博物馆加大对红色教育家、人民教育家、大先生等人物档案的征集整理力度,用红色档案、校史滋养师生,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

人民大学还建设了专兼职结合的校史研究队伍,出版“校史文库”;建设京内外办学旧址校史纪念馆,在陕西延安、河北阜平、正定等地揭牌“中国人民大学校史教育基地”。

人民大学开展了“人大组歌”展演,以学校各个时期校友参与创作的歌曲为演唱曲目,从“一场重温校史路的文艺演出”出发,引导师生重温党史校史,传承红色基因。

还有一群人大学子,通过挖掘、整理、研究校史中的青年故事,运用当下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知识区UP主”风格,拍摄系列短视频作品,与历史中的“先锋分子”隔空对话,创新形式讲述校史故事。

正值毕业季,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鼓励毕业学子:“希望你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始终不忘‘青春向党,不负人民’的铮铮誓言,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人生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中国人民大学校史就是一代代人大师生矢志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奋斗历史,博物馆讲解员韩佳序说:“这是人大师生的无上荣光。”

在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

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一层的“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主题展里,记者看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易教授的思政课手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凝结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调研就是从人民大学立德楼开始,而总书记对人民大学的第一份期望,也与“立德”紧密相关。

考察调研当天,总书记在立德楼智慧教室观摩了一堂思政课,对人民大学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的做法表示肯定。

那日的场景常浮现在同学们的眼前。“他用慈爱的目光看着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用期待的眼神给予我们鼓励。”当天,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薛思齐的座位紧挨着总书记,时间过去一年多,薛思齐依然心潮澎湃。

总书记勉励青年学子要做新征程的“开路先锋、事业闯将”,深受鼓舞的薛思齐表示,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要将个人的学业与党和国家事业紧密结合,以自己的学习研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薛思齐还是中国人民大学延河讲师团的成员。一年来,延河讲师团走入全国中小学,将思政“小课堂”与实践“大课堂”相结合,讲述“我心中的思政课”,展现有理想、有信仰、有担当的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延河讲师团为全国100余所中小学开展了近百场青年理论宣讲,已有超过180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其中。

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成效,并强调“要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政课”。

如何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政课?如何把思政课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听?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殷殷嘱托牢记心间,谆谆教诲指引向前。这一年,参与那堂特殊思政课的李博洋走出人大校园,站上了支教的讲台,成为一名高中班主任。

他的支教生活饱满又充实,清晨6点的琅琅书声、正午阳光下的奋笔疾书、夜深人静中的挑灯夜读,构成了李博洋与学生们平凡且忙碌的一天。

“中学的语文课程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思政课,同样能起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作用。”李博洋努力让课程变得丰盈,让同学们体会到课文背后独属于中国文化的奇思妙想、悠久历史和风土人情,感受到刻在中华儿女血脉里的家国情怀。

一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一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习近平总书记五大重要思想概论课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本科专业方向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中国人民大学还成立了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强化党对人才培养的全面领导,推动实现家校社育人资源一体化融合、本硕博育人链条一体化设计、校院班育人载体一体化建设。

前望雄关漫道,齐心迈步再越。6月过后,又有2894名本科毕业生、5399名硕士和博士毕业生要离开人大校园,踏上新的人生旅程。他们将永远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在实践中开阔视野、磨炼意志,不断擦亮“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精神底色。

毕业典礼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的话铿锵有力:“人大学子之所以成为人大学子,就是把成为先锋分子,作为自己的唯一选择、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扛起时代的使命,成为国家的栋梁。”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友文教授说:“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下一步我们要继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30712-20236101424672-1_副本.jpg


(中国人民大学注重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做好老师、成为“大先生”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在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中国人民大学的老教授、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并同他们亲切交谈。看到老教授、老专家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高兴。

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历来是人才荟萃、名家云集的地方。老教授、老专家们为党的教育事业付出了巨大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中青年教师向老教授老专家学习,立志成为大先生,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不断创造新业绩。

如何成为“大先生”?“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高铭暄这样说:“教师塑造的是品格、品行、品位,教授的是为学、为事、为人,只有一代又一代不断涌现好老师、大先生,我国教育事业才能持续地蓬勃发展,我们的民族才有不断走向光明的希望。”

“办新闻教育要时刻关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要和中国新闻事业的实践相结合,要面向中国实践、面向现代化,去构建中国特色的新闻学知识体系。”今年97岁的中国新闻史学科开拓者和奠基人方汉奇,仍在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新闻学知识体系高呼。

70岁学电脑,80多岁开微博,年近90岁玩微信,方汉奇一边打捞尘封的新闻史,一边紧跟日新月异的媒体浪潮。他自称是一名退役的新闻老兵,笔耕不辍,依然在新闻学界耕耘。“总书记看望了我们几位老教授,我感到十分激动,这体现了党中央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以及对老同志的关心关爱。”

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多措并举打造一流教师队伍,注重示范引领,培树先进典型,广泛宣扬吴玉章、成仿吾等红色教育家和卫兴华、高铭暄等人民教育家先进事迹,举办“吴玉章师德师风大讲堂”系列活动,开展师德先进集体和师德标兵评选,引导教师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作为教师,我们身负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的重任,青年学生的成长需要我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必须行走在研究的最前沿,既能领略学术研究精深的魅力,又能从为学术奉献的热忱里感受到自我价值。”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原院长孙郁教授如此阐释“大先生”的内涵。

image025.jpg


(中国人民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主题展)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古文书修复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文化传承的方式之一。

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修复室,有这样一群师生,他们埋头于纸卷之间,沉浸在历史的世界,努力探索古文书修复的新手段,使660余件古文书“重获新生”。

在人大博物馆三层的“绝域遗响 故纸传音——中国人民大学藏西域文书修复项目成果展”中,这些“重获新生”的古文书被薄如蝉翼的手工纸包裹,文书中那些古老的文字,仿佛是一把打开古西域神秘历史画卷的钥匙。

2010年,这批文书来到人民大学博物馆,它们主要出土于唐代于阗地区(今新疆和田地区),记录着古代丝绸之路的繁盛、中央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有效治理以及多民族交流融合等重要信息。

历经千年风霜,文书入藏时病害严重,不利于长久保存利用。“修复文书就是与时间赛跑,一定要尽快把文书修复好。”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馆藏部主任陈姝婕说。

多年来,人民大学一直努力寻找科学的方法,修复这些古文书。

在修复方法上,师生们根据形制及破损状况对每一件文书“对症下药”,最大程度恢复文书原貌,最小程度干预破损文书,有利于研究利用和长期保存。

在修复过程中,师生们注重科学研究,针对破损文书开展科学检测分析,建立了规范的修复档案,积累大量基础信息。

修复团队中,有中国西域历史研究、古语言学研究的专家,有长期从事珍贵古籍修复的“大国工匠”,也有致力于为国保护文物的师生。

在展厅的一个角落,记者看到了一些精巧的文书修复小工具,它们都是心灵手巧的同学自己做出来的。

今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馆藏唐代西域文书保护修复项目”获评2022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政治嘱托、写好新路答卷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国人民大学文物修复保护与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中国人民大学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在办学实践中,从新中国民法学、统计学、档案学、新闻学的第一位博士和第一位外籍文科博士,到囊括“第一本中共党史教材”“第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通史”“第一套哲学专业教材”等。

当一所大学始终跟随着党中央的脚步前行,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当无数师生以青春奋斗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我们在这所美丽的校园中看到的是人大师生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磅礴力量。


来源:人大新闻网


Baidu
sogou